潘际銮

潘际銮,1927年12月24日生,江西瑞昌人。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,1948年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机械系毕业,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。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南昌大学名誉校长,湘潭大学名誉校长,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,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教授。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,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,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,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,德国亚琛大学,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,美国纽约州立大学(尤蒂卡分校)名誉教授。

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。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。20世纪60年代初实验成功氩弧焊并完成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第一座核反应堆焊接工程;继之研究成功 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;以堆焊方法制造重型锤锻模;1964年与上海汽轮机厂等合作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根6MW燃汽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,为汽轮机转子制造开辟了新方向;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,首次建立电弧的动、静态物理数学模型,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;19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“QH-ARC法”,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,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,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。1987-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(秦山核电站)担任焊接顾问,为该工程做出重要贡献。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,为国内外首创。2008年完成的“高速铁路钢轨焊接质量的分析”、“高速铁路钢轨的窄间隙自动电弧焊系统”项目,为保证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奥运前顺利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目前在研项目有“百万千瓦核电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的制造”、“大型构件水下焊接机器人”等。

主持研究成功并获奖的成果有“QH—-ARC法”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(1984年);“焊接用双向激光自动跟踪系统”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(1965年);“ZD-30电子束焊机”获国家科委,国家经委,国家计委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(1965年);主编“彩图科技百科全书,器与技术卷”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(2008年)。代表作有《Arc welding control》(英国出版),《现代弧焊控制》,《焊接中的热裂纹》,《焊接手册》等。发表论文100余篇。获国家专利10项,美国专利2项。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(2001年)。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(2001年)。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(2000年)。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“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”称号,全国总工会授予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及“五一劳动奖章”。1995年获“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”称号。1996年获“江西省劳动模范”称号,同年再次获得全国总工会授予的“五一劳动奖章”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科技成就奖(1991),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授予“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”(2001年)。1977年、199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、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。

Baidu
sogou